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创作者
教程类型
创建日期
摘要
将多数人走过的路,再走一遍,很无聊欸。我不想如此,也不希望如此。
小学毕业后,我就再也没有学习了。因为我进入了一所强制住宿的军事化管理初中,一周5*24小时连轴转,在其中生存就已经够难了,学习之类的自然是跟不上的。初中毕业之后,又进入了一所放养式管理的国际高中,自然是玩的不亦乐乎。本以为高中是我教育的最后一站,之后终于可以从此中摆脱,只是天不遂人愿,又是造化弄人。UTSC给我发了个Offer,大概是我唯一的Offer了,便被家长送来读书。
学习一事,便再次被我想起。无论是为了求职,还是毕业;加上互联网与AI带给教育界的冲击,种种因素都迫使我再次去开始学习一事。

劳作的学生们

教育体系中的游荡者

UTSC的学生,修满20个学分就可以毕业。你可以选择4年毕业,或者5年毕业(4-7年)。当毕业时间可控之后,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出现了。学生们倾向于将其“变现”为最快的毕业速度,而非用它来探索更多可能性:部分coop的学生在争取4年毕业(coop是特有的本科带实习项目,若追求4年毕业课业会相当繁重)。对此现象我甚是不解,将“时间”作为一种可控的资源交给学生时,反而不利用好自由毕业的时间在加拿大发展呢?难道是忙着回家继承家产吗?当我把这个问题问向身边的几个同学之后,得到的回答基本一致——不知道,要不读研吧。如此回答就像在一个不确定的X上覆盖了一个看似确定的Y,学生们打算用大学4年的忙碌来对抗目的地的虚无。
这种普遍的生存状态让我深感困惑,也促使我去寻找一个能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最终,我在汉娜·阿伦特的《人的境况》中找到了共鸣。她对人类三种活动的划分——劳作、制作与行动,恰巧揭开了教育体系下的三种学生。

劳作的学生:西西弗斯式的循环

于此,我们不难想象“大学”于这些学生的意义所在。他们卷GPA而生存,写作业而生存。这与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所描述的“劳作的人”几乎一致——”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因生存完全被劳作(作业)束缚,消耗,和定义“。就像西西弗斯,徒劳的推着石头不断的前进。这种情况不会给学生带来幸福,带来意义感,但却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阿伦特所描述的“极乐”。每当考试结束,甚至每到周末,学生们三五成群的奔向娱乐。“我们是同被困在体系内的学生,我们一起去玩一场吧。”劳作理论同样可以解释部分学生通过大量消费来弥补自己辛勤的劳动的行为——”他们可能会有很强烈的冲动,想要证明自己的辛勤工作是值得的,以此来弥补自己所做的牺牲“。

制作的学生:个人经济体

除了劳作的学生们之外,也有《人的境况》中提到的“制作的人”,此处所能对应的便是那些在原有框架下按部就班行动的学生。作业是一个拿到好成绩的手段,好成绩是拿到好文凭的手段,好文凭是拿到好工作的手段。为了GPA,可以熬夜与内卷,这些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点点必要的成本与损耗。于这样的学生而言,最怕的就是“意外”和“未知”。任何不能被纳入这个“目的-手段”链条的活动,比如纯粹的闲逛、没有目的的阅读,都会让他感到焦虑,因为这偏离了他原本的计划。这样的学生,看起来是理性的、主动的、自我赋权的,但它恰恰以最彻底的方式,将人完全整合进了市场的逻辑里,活成了一个经济体。于他们而言规训不再来自外部的监视和惩罚,而是内化为一种自我的经营和管理

行动进行时

行动的人:最高能动性

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同时描述了“行动的人”:他们享有最高层级的能动性。此处对应的,想必就是那些不循规蹈矩,打破常规的学生,他们与上述学生的思路完全不同。他们或许是那些不满足于既定培养方案,而去主动设计跨学科学习路径的学生;或许是那些在co-op之外,自发组织项目,将课堂知识投入真实社会问题的实践者。当别人问“这样做有什么用?”时,他们会反问“为什么不试试?”。他们思考的不是如何超越“学霸”,而是如何定义自己独特的“卓越”。

再次学习:再次回应教育体系

于此,再谈学习。我发现有人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学完MIT的33门课程MIT Challenge - Scott H Young;有人能在6个月内掌握一门语言(26) 如何在六个月内掌握一门外语 | 克利斯•伦戴尔 | TEDxLingnanUniversity - YouTube;有人能用20小时掌握一项技能(26) The first 20 hours -- how to learn anything | Josh Kaufman | TEDxCSU - YouTube。那我为什么不行?或者说,我当然也可以。既然有上面这些案例,那说明成为阿伦特笔下的“行动的人”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仅仅是一系列具体实践的流。甚至在如今AI工具的加持下,我或许能做的更好。
一个很大胆的想法便由此产生:【之前我的研究经常止步于某两天内看的小内容,甚至是社交媒体上刷来的零碎的观点。】现在开始,每周定一个主题,去学它就好了。在主题期间顺便避开社交媒体的干扰。相比之前也更加纯粹,也更加专注。
毕竟,将多数人走过的路再走一遍,实在太无聊了。
NotionNext-博客搭建历程-1UTSC Course Selection 选课较完全经验
Loading...